(Discover many other contents on: NOWO.ONE)
說起家庭教養,我第一個想起的是一場早餐時的雞飛狗跳。那天我一邊追著灑滿吐司屑的學齡前兒子,一邊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「常識」教養。你是否也常對「理想父母」和「現實自己」間的落差感到困惑?本篇就來聊聊,如何用溫柔與規範並進,把家變成每個人都愛回來的地方。
1. 家庭裡的「常識」到底是什麼?(其實每家都不一樣)
每天早上,我家早餐桌上的混亂,常常讓我忍不住懷疑,所謂的「常識」到底是什麼?有人家裡講究安靜吃飯,有人家裡則是邊吃邊聊,甚至還有人家是「邊吃邊追劇」。這些看似小事,其實正反映出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「常識」法則。常識式教養,說穿了,就是把這些日常的、實用的規則,變成親子相處的基礎。
我曾經以為,教養一定要有一套「標準答案」。但現實是,每個家庭的成員個性、成長背景都不一樣,所謂的常識也會隨之變化。研究顯示,像是 Common Sense Parenting(CSP)這樣的親職教養方式,強調的不是死板的理論,而是簡單、易行的親子技能。有效的家庭關係,靠的不是完美,而是溝通和彈性調整。
舉個例子吧。我家有一條「先收玩具再吃冰」的規則。剛開始我以為孩子會抗拒,沒想到他們偶爾還會主動合作(雖然偶爾還是會耍賴啦)。這種具體、明確的原則,比起空泛的說教,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。這也是常識式教養的精神:不追求完美,而是追求落地、可行。
有一次,我堅持要孩子「先寫完功課再玩」,結果他反問我:「為什麼不能先玩?我玩完頭腦會更清醒!」這讓我突然意識到,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我們大人很不一樣。常識式教養提醒我,爸媽的「理所當然」,其實只是我們自己的經驗,孩子有他們的世界觀。這時候,與其一味堅持,不如坐下來好好溝通,看看能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。
CSP 的理念很簡單:親子技能不必高深,只要實用、容易學,能幫助家庭解決日常的親職挑戰。研究也指出,這樣的方式能提升家庭關係、減少衝突,讓家裡多一點愛與理性,少一點爭吵和壓力。
『教養沒有絕對答案,只有找到最合適的家庭節奏。』——親職講師陳心怡
所以說,常識式教養不是一套死規則,而是每個家庭獨有的生活智慧。只要我們願意用心觀察、溝通,並且適時調整,幸福的家庭關係,其實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裡。
2. 愛與規範,其實是可以同時存在的
每次孩子在家裡擺爛耍賴,或是情緒大爆炸的時候,我都會提醒自己:「愛與規範,其實是可以同時存在的。」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實際做起來卻需要一點勇氣和練習。正向教養策略強調的,就是這種溫和又堅定的態度——不是一味縱容,也不是冷冰冰地設下規則,而是用愛心包裹理性,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學會自律。
舉個真實的小故事。有一次,孩子因為不想收玩具,直接躺在地上大哭大鬧。我當下沒有馬上責備他,而是先走過去,輕輕抱住他。等他情緒稍微穩定下來,我才說:「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,沒關係,你可以生氣,但不能亂丟東西或打人。等你準備好了,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,好嗎?」這就是我常用的正向教養策略——先給予情感支持,再談行為規範。
這樣的做法,不只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,也讓他明白,規則是為了保護大家的情緒健康和安全。設下底線的同時,也要守護親子間的親密與安全感。我發現,當我這樣做時,孩子反而更願意合作,也更有信心面對自己的情緒。
研究顯示,親職平衡愛心與紀律,能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與自尊。CSP(Common Sense Parenting)推行後,家長壓力明顯降低,親職態度、問題解決能力和家庭滿意度都提升了。這些正向教養策略,不僅適用於孩子不收玩具,還能應對晚睡、網路使用等各種親職挑戰。
其實,正向教養的核心就是「溫和堅定」——在溝通過程中維持彼此關係,讓孩子在愛的環境裡學會規範。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情緒健康,也能增進親職信心,讓我們在教養路上走得更穩、更有力量。
『用愛心說實話,是最有效的教養法。』——資深幼教老師林美慧
我相信,當我們願意用愛與理性陪伴孩子成長,他們的自尊、情緒管理能力都會慢慢長出來。這就是家庭幸福的起點,也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「常識式教養」。
3. 家庭會議:不是辦公室才有的奇招
說到「家庭會議」,你腦中是不是立刻浮現一群西裝筆挺的大人圍坐在長桌前?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。直到有一天,我決定把這個「辦公室奇招」搬進我們家。結果,第一場家庭會議剛開始,女兒立刻抗議:「這比學校還嚴格啦!」她的表情,彷彿我下一秒就要發考卷。
但其實,家庭會議完全可以很輕鬆。Pizza Party、爆米花、甚至邊吃邊聊心事都可以。重點不是形式,而是我們願意坐下來,認真聽彼此說話。研究顯示,家庭會議能有效提升家庭溝通技巧,也讓家庭關係更緊密。這不只是理論,是真的能感受到的變化。
我們家的家庭會議,從一開始的尷尬,到現在已經變成大家期待的時光。有時候我們會輪流說出最近的煩惱,有時候也會討論家規、分配家事,甚至投票決定週末去哪裡玩。孩子們參與其中,責任感和家庭滿意度都明顯提升。CSP(常識式教養)也強調,讓孩子參與討論和決策,不僅能增進親子溝通,還能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被尊重。
有趣的是,當我們輪流說心事時,摩擦真的變少了,笑聲卻變多了。以前遇到衝突,大家常常各說各話,誰也不想讓步。現在,因為有了這個「家庭會議」的習慣,解決問題的效率大大提升,親子之間也更願意溝通。研究也證實,家庭會議開展後,溝通技巧大幅提升,親子衝突明顯下降。
我最喜歡的一次家庭會議,是我們一起投票選電影,結果爸爸堅持要看老電影,女兒卻想看動畫片。最後大家妥協,先看動畫再看老電影,還約好下次換順序。這種過程,讓我感受到「愛」和「理性」真的可以並存於家庭裡。
『最有效的家庭會議是,有笑聲、有誤會也有包容。』——家庭顧問吳佩玲
家庭會議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,更是讓愛流動、讓每個人都能被聽見的時刻。只要願意開始,幸福的家庭關係就會慢慢發芽。
4. 積極正向氛圍:家中也能每天充滿小驚喜
說到積極正向家庭氛圍,我真的深有體會。家裡的氣氛,常常決定了一天的開始和結束。研究顯示,正向氣氛能顯著提升家庭情感連結和溝通成效,這點我完全認同。畢竟,誰不希望家裡多一點笑聲、少一點嘆息呢?
有一次,家裡的兄妹又吵起來,氣氛一度緊張。我靈機一動,模仿外星人用奇怪的聲音和動作介入調停。沒想到,孩子們先是愣住,接著忍不住笑出來,氣氛瞬間轉變。幽默,有時真的比嚴肅說教還有用。這也是我學到的親職技巧之一:用幽默打破僵局,讓家庭關係更緊密。
我也開始學會專注於孩子的進步,而不是一直盯著他們的失敗。每當他們有一點點進步,我都會馬上稱讚他們。這種正向回饋,讓孩子更有自信,也更願意嘗試新事物。研究也指出,這種積極正向家庭氛圍能大幅提升成員的情緒健康,降低衝突次數。
說到獎勵,很多人會想到買玩具、送禮物。但其實,小獎勵不一定要花錢。像是親親、抱抱,或是讓孩子在廚房當一次小廚師,甚至全家一起在客廳來場舞台秀,這些都比物質更珍貴。這些小小的儀式,讓孩子感受到愛,也讓家庭關係更加溫暖。
我們家還設計了一條特別的家規:「發現家人好處要及時說出來。」每天吃飯時,我們會輪流分享今天發現的家人優點。這個小小的儀式,讓每個人都覺得被看見、被肯定。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,其實和這些日常互動品質息息相關。
『會笑的家,比會唸的家更幸福。』——親職作家徐薇
我相信,積極正向家庭氛圍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。用愛、幽默和欣賞,讓家成為每個人最想回去的地方。這就是我心中最簡單、最實用的親職技巧,也是維繫情緒健康和家庭關係的關鍵。
5. 不小心就成為榜樣:父母的日常就是最好的教科書
有時候,我真的會忘記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多大的影響力。親職榜樣這四個字,聽起來好像很嚴肅,其實它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細節裡。不是什麼偉大的事蹟,而是那些我們以為無關緊要的小舉動。坦白說,我也會犯錯,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。以前我總想著要當個「完美」的父母,後來才發現,承認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讓孩子明白:沒有人是完美的,大人也會有情緒,也會需要調整和道歉。
還記得有一天,我心情特別不好,臉色一定很明顯。沒想到孩子竟然默默走過來,遞給我一張貼紙,上面畫著一個笑臉。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家庭關係的溫度,其實來自於我們彼此的真實和坦率。孩子學會了同理,這不是我刻意教他的,而是他在日常裡感受到的。
研究顯示,父母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錯誤,會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整和同理心。Common Sense Parenting(CSP)也強調,家長自我反思和適度展現脆弱,不僅能提升孩子自信,更能讓他們懂得情緒調節。這些能力,正是孩子自尊成長的養分。當我們願意在孩子面前說「對不起」,或是坦率表達「我今天有點累」,孩子會學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,也會更願意理解別人。
其實,家庭管理最重要的,從來不是「說教」,而是「身教」。我們怎麼處理壓力、怎麼和家人溝通、怎麼面對失敗,孩子都看在眼裡。「大人真實的一面,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。」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。與其要求孩子做到什麼,不如先問問自己:我願不願意做那個榜樣?
愛與理性,並不是對立的。當我們用愛包容彼此的缺點,用理性面對家庭的挑戰,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裡,慢慢長出自信和溫柔。親職榜樣的力量,或許就在這些不經意的日常裡,悄悄改變著孩子的一生。這也是我最想和每個父母分享的常識式教養:我們的每一天,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。